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与孩子沟通是最基础的一部分,无论是陪伴孩子、教育孩子、鼓励孩子等等,都是通过沟通来解决。但有的家长对此十分苦恼:与孩子的交流很困难,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,他们不仅左耳进、右耳出,甚至还会产生抗拒;而有的家长却觉得与孩子的沟通非常愉快,可以更好、更快地知道孩子的心理、想法,也可以即时地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传递给孩子。

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呢?实际上是因为前者的家长在沟通过程中缺乏与孩子的真正共情。“共情”虽然早已不是新鲜名词,也有很多家长尝试着通过共情来“搞定”孩子,但家长并没有了解共情的内在含义。实际上,与孩子共情,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,构建更牢固的亲子关系,进行流畅的亲子沟通,所以共情不是控制孩子的“招式”。

那么,如何真正共情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呢?

用心听ta说

孩子在说话时,家长不必急着下判断,不妨静下心,用心听他们说。试想一下,当你听到孩子说:“今天在学校,上课老师批评我说话,但我……”的时候,你会怎么做?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急性子,还没等孩子说完,就打断了他的话。你以为孩子上课说话很淘气,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,或许是因为上课时同桌总是跟他说话,孩子只是跟同桌说了一句“下课再说吧”,而这一幕恰巧被老师看到,所以老师当众批评了他。家长的一句打断,对孩子而言,就像失去了一位自己最信任的伙伴,不仅感到更多的委屈,同时也很可能让孩子不愿再向你倾诉。所以,想和孩子共情,一定要先用心听他们说,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向孩子传达自己正在用心听他讲话的信息,比如蹲下来与孩子保持视线平齐,当孩子感受到了重视与尊重,自然会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允许情绪释放

当家长懂得倾听和感受之后,关注孩子的情绪,也是共情的重要步骤。当孩子特别想要某种东西,但没有得到,自然会有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;当孩子以为舞蹈初试表现很好,但并没有进入复试,感觉很受挫也是自然的。情绪,特别是负面情绪,就如同洪水,一定要释放出来。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时,家长不要想方设法堵住它,而是要给孩子发泄并体验的权利,家长要做的是看见、接纳和疏导。共情意味着让孩子知道,你是理解他的。当孩子的情绪逐渐平复,家长再给孩子分析事情的缘由,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知道:面对负面情绪时,不是压抑或否认,而是积极坦然地去化解。

用正向的情绪与语言和孩子交流

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很敏感,家长的态度、语气都可能影响孩子。因此,在与孩子沟通时,家长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,使用平缓的语调,避免激动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。家长可以换位思考一下,当别人带着情绪跟自己说话时,自己是不是也受不了?

一旦带有情绪与孩子交流,家长难免会说出负面语言,负面语言不仅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还会影响亲子关系,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,家长不要急于批评,可以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或鼓励他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。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一直盯着电视看,不专心吃饭,家长可以尝试用“希望我们能遵守餐桌的礼仪,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。”代替“能不能不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,好好吃饭!”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非情绪化的说话方式,才是教导孩子的正确方式。

其实,家长要想和孩子做到共情并不是一件难事,家长需要慢下来,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曾是孩子的那段时光,从孩时的角度感受这一切,自然也就能体会孩子的体会了。当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的倾听,再对孩子目前的困惑进行解答与疏通,就会发现,很多家长纠结的亲子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