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全世界的每个国家,教育永远是被诟病的问题,这就说明它太重要了。没有哪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,在中国更不例外。谈到教育,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不满的地方,教育太难了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白岩松【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】

一直以来,“如何把孩子教养成人”的话题,就像个国际难题,我们常常能从各国的文艺作品中,感受到全世界人民对此的焦虑:韩国的《天空之城》里,妈妈们为了孩子,不惜花重金请各种私教,为了名校的入学情报大办宴会;印度的《起跑线》中,夫妻俩先是“扮富”应对私立学校的入学考核,失败后又只好“装穷”来争取“贫困生入学名额”;中国则有《小欢喜》,三个家庭将高考前的“父母焦虑症”表现的淋漓尽致……

现实中,我们也确实是如此看重教育:根据中国社科院2015年数据,80%的中产阶级子女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20%,已经超过韩国的14%;教育部发布的《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》也验证了这点,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为子女预备了出国留学计划,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54.45万人,其中自费留学占到了91.49%......

我们总是希望子女们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,见识世界最前沿的概念。但如今,如教育名家刘墉、教育学硕士尹建莉、青少年问题专家李玫瑾等越来越多不同于此的声音出现,他们更在意家庭教育的力量:有些比拼终将没有尽头,生命的养分源自栖息的土壤,而对孩子来说,那片土壤叫做“家庭教育”。

1)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

孩子的举止,往往折射出父母的水准,所以对父母而言,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。多年前,有则深入人心的公益广告是如此演绎的:小朋友透过门缝看到妈妈在给老人洗脚,于是也抱着个小水盆,要给“妈妈洗脚”;类似的事例,还有录取清华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冠军武亦姝,她的爸爸每天4:30以后不碰手机,全家聚着看书,这种氛围下,武亦姝自然也喜欢阅读。反观很多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小孩,往往他们的父母也时常在他们面前刷手机。言传身教未必有多高深,父母们或许可以从“放下手机”开始。

2)家长要眼睛里揉得进沙子

完美主义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完美无缺,按设想中的道路长大,孩子一旦言行“不合父母的意”,就心理紧张、育儿不安。但孩子的“不合理”行为,未必就是错误。有的小孩腼腆内向,如果不是病理原因,未必要一个劲地强迫他们社交;有的小孩大大咧咧,不擅文艺,或许运动细胞更好。家长们应该包容每个孩子的特性,接受他们的自我意识,成长的大方向正确,小节不必拘泥,顺其自然更能使孩子茁壮成长。

3)让孩子学会敬畏之心

包容不是溺爱,原则性错误一定要惩罚,这实际是一种保护,让孩子知道畏惧,再不敢尝试。合肥之声曾报道过一个案例:一个“熊孩子”从28层向下扔了15个啤酒瓶,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。家长得知消息,把孩子屁股打开花。底下网友纷纷叫好“不打不长记性”。虽然暴力教育不值得提倡,但“长记性”实在必要,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常常缺乏共情意识,以自我为中心,容易酿下大患。严厉的教导是让孩子明白,突破规则要付出代价,从而心存敬畏,树立处事原则,有共情能力。

4)沟通是一门必修课

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:“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。”但如果没有共同话题,你其实很难“摇动”他人。家长们不妨想想:你和孩子有多少共同话题?除了学习,还能聊什么?你是不是偶尔讶异“这孩子怎么了,发这么大脾气?”沟通之重要在于相互理解,家长们平等听孩子说话、聊聊自己的观点与建议。民主的氛围、友善的互动,能使孩子体会到被父母爱着,也学着回应父母的爱,更平和,也更“讲道理”。

5)不要避讳和孩子谈钱

正如《穷爸爸富爸爸》的作者罗伯特所说: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知识,那么将来就会有其他人取代你,比如债主、警方甚至是骗子。让这些人替你进行财商教育,恐怕你跟孩子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。那么,有哪些有效的财商教育呢?建议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:一是让孩子知道钱怎么来的,比如由电视上的工作场景告诉孩子“钱是劳动所得”,或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作,给予适当物质奖励,让他明白“钱来之不易”;二是教孩子“理财”,准备个记账本让他记录零花钱的收支,引导他储蓄或是反思消费是否合理。

好的家庭教育,往往带来美好的回忆与爱,被孩子吸收、传承,成为他们打败一切的武器。遥想多年以后,你的孩子再将记忆中父母的教导细细说来,教给孙儿……这难道不是一份留给后代的很好礼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