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视“变老”为洪水猛兽,但如果好好问问你自己:“当我在恐惧变老,我到底是在恐惧什么?”或许你会找到具体的答案:害怕行动不便、害怕老无所养、害怕满脸皱纹、害怕……也可能你并不清楚是什么恐慌追赶着你,只是几千年来对“老”的解释放大了消极意义,让基因里的负面联想根深蒂固。

1

就像这“老”的甲骨文形态:驼背人,发髻歪斜,手里拄着拐杖……这就是长久以来我们对“老”的悲观印象。

但时代在发展,人们对待变老的态度也在慢慢转变。写出《巨流河》的台湾作家齐邦媛就曾谈过她对老去的看法:“你说这山这么美,月光,花树,当然会舍不得,但基本上我不贪心,我觉得自己享受过很多很多……”;已过花甲的张艾嘉也说:“不怕变老的女人,才能热气腾腾地活着”;徐静蕾更直言:“我就是要爱上变老,不能改变的事,那就选择享受。”

如果说过去,我们恐惧变老,那么今天,我们希望用一种坦诚布公的、有积极意义的年老观代替,或许能帮助大家“接受变老,筹谋未来”。

老年的你,如此美丽

先从大众的普遍担忧说起:

老了,就失去活力了?生活就不再精彩了?

不,青年人设想中的老年人,其实有所偏见。日本研究老龄化的学者上野千鹤子,曾和美国学者艾米里·艾贝尔聊到,日美两国都有把老年人称作“老小孩”的习惯,但她曾听过一位72岁的女性演讲:“年轻人常常把我们称作弱者、依存者,和孩子一样。但我们不仅不是孩子,还保持着一个人的全部尊严。”瑞典的小说《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》中,作者借百岁老人阿郎之口,告诉我们:你100岁时,还有什么顾忌呢?反而容易活出第二人生。

是啊,老年可以拥有更自尊的、体面的、精彩纷呈的人生。

就像时尚界的传奇人物卡门·戴尔·奥利菲斯,年过80岁依旧是T台的宠儿,甚至把雪白的银发变成了自己的“时尚Icon”;日本的文学教授清水好子,在搬到“老人之家”后,反而发现自己有更富裕的时间用以写作;更有摩西奶奶,笃信“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” 77岁才开始作画,却成为闻名全球的风俗画画家,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作品展出。

为新的人生,早做准备

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数据,我国人均寿命为77岁,也就是说从退休到生命终结,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供我们自由支配,这20年,某种程度上就像勇士们奋力打怪后赢回的金币,所以更希望大家好好准备,用这20年的精彩犒赏前半生的辛劳。

  • 储备资产:如简媜所言,“一个老人如果想拥有舒适的晚年,他最好有点钱”。金钱,在一定程度上,意味着自由和尊严,所以有一个早期的资产规划与储备尤为重要。
  • 培养爱好:比之金钱,精神上的财富容易被人忽略,但人的愉悦往往来自内心。特别是在离开工作之后的晚年,更要有所寄怀,不妨培养一些颐养身心、能带来成就感的爱好。
  • 学会独处:独处不代表孤独。完整的人生,应该是五味杂陈,且不排除平淡与寂寥,“独处者能向内求得力量”或许像一句安慰式的空话,但很多时候却是你那瞬间最能仰仗的力量。

最后,每每提及老龄化,总是忍不住观望一下邻国日本,他们人均寿命83岁,寿命之长自不必说,更厉害之处在于,“健康寿命”也属于世界最长。所谓健康寿命,指的是精力充沛、能健康生活的时间。这一点,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归功于日本“个人健康管理系统”的开发,它连结医院和家庭,帮助用户管理个人健康数据,异常时便向该用户传送信息,判断是否需要诊断,在日常中,也能起到时时监测身体的作用,督促你用健康的方式生活。

无独有偶,大都会人寿推出的健康子品牌360Health,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,不仅能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和预防重大疾病、提供诊断咨询、协助客户获得医疗设施和专家资源,以及帮助客户持续康复,更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。不仅如此,大都会人寿360Health还呼吁人们把关注点从单纯的寿命长短转变为延长健康寿命,从运动、膳食、心理等多领域着手,更好地应对健康风险,活得既健康又长寿,坦然面对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