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对20世纪科幻小说的背景年份稍做研究,就会发现:在这些著作里,我们已经迈入的21世纪20年代,是当时科幻小说家们所钟爱的故事背景年代。
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设定于2020年代的科幻小说,其中有哪些脑洞成真?又有哪些当年时髦的想法如今已显过时?解决好奇心之余,也给书荒的朋友们丰富一下业余生活,毕竟,看书可是现今性价比最高的娱乐方式了。

1)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》1968年

或许大家对这本书改编而成的电影《银翼杀手》更熟悉,在这部背景设定为2021年的作品中,人类不再独特,各种仿生人(AI)开始出现,而能否产生“共情”成为人类与仿生人间的最大区别。你要是对照如今的现实,AI当然没有发展到与人类文明难分伯仲的程度,但随着几年前“聊天程序尤金·古斯特曼通过图灵测试”、“机器人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”等新闻陆续爆出,有朝一日AI能否进化得如科幻小说一般神奇?也未可知。我们不妨一边读过去的书,一边对未来保持期待。

2)《人类之子》1992年

BBC曾评价这本书为“塑造世界的100本书之一”,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拿下了“21世纪100部伟大电影TOP13”。本书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21年(电影中为2027),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,地球上已经25年没有新生儿,全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点点老去,人类灭绝的日

子一天天到来……书中描写的年代当然与现在大相径庭,但对生育问题的关注未必是危言耸听:现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加剧,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已在个别国家出现……可毕竟是艺术创作,在现实中大可不必恐慌,而且就像书中尾声所揭示的:只要生存着,我们就有可能迎来happy ending。

3)《三体》2006年

作为获得雨果奖、中国最名声在外的科幻小说,这部作品讲述了人类文明与计划殖民地球的三体文明之间的博弈。在书中,人类在2020年左右实现了可控核聚变,这直接影响了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的对弈局面;而现实中,就在前不久,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,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“中国环流器二号M”,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。作为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”项目(又称“人造太阳”项目)的关键一环,,它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实现终极能源梦想——“人造太阳”。没想到“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,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……”竟有可能成真。

虽然这些背景设定为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小说大多都与现实有所出入,却也能折射出科技的发展趋势,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时出版的《2020视野》一书想象的2020年:人类已经在月球建立了永久基地;机器厨师,机器警察等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取代人类完成大部分工作;而人与人之间,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“脑联网”……细品起来,不正是与今日“太空探测”,“人工智能应用”,“互联网+VR”这些课题不谋而合吗?且让我们对未来保持好奇,如安德烈·纪德所言:

“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,等待着无论哪种未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