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哎,完全提不起工作的兴致啊,每天都是这些事儿,真无聊。”

“最害怕周一最喜欢周五,工作日总是没精神,一回家就想葛优躺……”

“心情没来由地烦躁,不想和同事说话,客户也只想敷衍了事,我这是怎么了?”

……

其实这些情况并不少见。许多人初入职场时都雄心壮志、热情满满,但当工作压力过重,且工作内容长期呈现单一重复的状态时,就很容易“肝到枯竭、熟而生厌”,产生疲惫、逃避、厌烦等消极心理,这不仅导致对待工作不再积极认真,甚至可能影响和同事、客户、家人之间的关系。有一个名词便是专门用来形容这种状态的,即“职业倦怠(burnout)”。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第十一版《国际疾病分类》中,职业倦怠赫然在列,但值得注意的是:它并非一种疾病,而是作为一种需要警惕的职场现象特别提出的。

职业倦怠的三大显著特点

研究职业倦怠的著名学者Maslach提出的“倦怠三因子模型”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概念,该学说认为职业倦怠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点:

  • 情绪衰竭(emotional exhaustion)。顾名思义,指个体感觉到自身精力不足或耗尽,例如疲惫、四肢酸沉,想到第二天的工作就焦虑不安等;
  • 去个性化(depersonalization)。指心理上与工作有距离感,面对工作同事、工作对象难以共情,通常表现为不愿与同事、客户交流,不耐烦、冷漠等情绪滋长;
  • 自我成就感降低(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)。一方面认为工作获取的成就感低,另一方面对自我评价也呈现降低状态,常常认为“我不行,我做不到”。

为什么“我职业倦怠”了?

Maslach和她的工作伙伴综合了不同研究,提出了“场合中的人”模型(man in the place model),得出了与职业倦怠主要相关的六个原因:

  • 工作负荷不适配。比如工作量过多,或兼备职能过多;
  • 个人控制力不适配。指开展工作所需的资源不充足,如缺少人力、时间紧迫、没预算等;
  • 奖励不适配。当付出没有得到充分的经济报酬或尊重时,很容易给工作者带来打击;
  • 人际关系不适配。与同事、客户或上级领导之间存在未解决的冲突、不愉快感;
  • 不公感。如办公室薪酬分配不得当,且当争端发生,争议双方话语权不一致;
  • 价值观不适配。工作者并不认同工作方式或公司文化,却不得不照单施行时的矛盾情绪。

如何自救,和“倦怠”挥手say bye?

面对职业倦怠,美国著名的医师、教育工作者、TED演讲师Sasha Shillcutt博士给出了一些她个人的建议:

  • 成为自己的CEO:无论你在组织中的位置如何,你都是自己的管理者。建议每周进行一次计划,花大约10分钟来规划一周,当发现其中有些事情会让你产生很大压力和焦虑时,尝试拆解工作并为自己腾出时间来缓解压力。
  • 深入了解原因:看看是哪些因素导致你对工作生厌、其中各项因素占到的比重关系、有哪些是可调整的、如果是薪资、话语权、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,是否可以与领导者沟通,通过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来扭转现状(如果你是领导者,请注意人员分配与工作量的关系,审视是否在某个时间段员工有集中性的消极情绪爆发,是否影响到工作)。
  • 做一些快乐的事:二八法则在这里也适用,当你能在20%的工作中获取乐趣,就能促使你更有工作的动力,保持敬业度,为剩下80%你正在做但可能不喜欢的事情努力。
  • 确保身体健康:很多人每周工作时长过久,且经常不能按时吃饭,这会产生一些健康隐患,让心态也更加负面。设想一下如果能预留适度的休息时间,可以用来运动减压、吃好吃的食物,都会增加幸福感。

当然,如果你的职业倦怠已经累积到了一定程度,甚至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,那还是更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学人士的帮助,或跳出目前环境、以考虑其他工作为上。

写在最后:

我们满怀热情迈入各行各业,尽己所能发光发亮。但前提是,我们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健康,才有余力维持高质量的职涯。所以职业倦怠不可轻视,还请大家认真以待。

专栏丨360Health

大都会人寿专注于健康保障的子品牌360Health,致力于为您提供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,时刻协助和支持您与家人积极预防、了解和管理重大健康问题,共驭健康寿命。

健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。本专栏旨在为您提供饮食、心理及运动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,助您开启日常健康举措,打造专属健康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