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吃了吗?”是我们熟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,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,除了正常的三餐外,还会为了缓解压力、寻求安慰而开吃。

晚上加班,即便吃过晚饭,也会不受控地吃很多零食,不然觉得一个字都写不出来;孤身一人在外地生活,总是靠食物缓解孤独,没完没了地吃东西。真的饿吗?其实不!这种以进食行为应对消极情绪的反应,被心理学家Van Strien定义为情绪性进食。

情绪性进食,顾名思义,就是指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无节制地吃东西,借此来缓解压力。换言之,食物被当成了填补情感需求的工具,与因饥饿而产生的进食相比,这种情绪性的进食方式,显然是不健康的。

借吃消愁,愁更愁

吃东西对缓解负面情绪有帮助吗?有帮助!

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吃东西之所以能缓解焦虑,是因为消化系统激活了“副交感神经系统”,让人得到放松。但这种刺激并不会持续很久。

本质上来说,“吃”只是一种逃避。这种逃避也会给我们带来生理与心理的伤害。

从生理角度而言,情绪性进食会损害肠胃功能,并导致人发胖,这种进食也更倾向于摄入“垃圾食品”,长期积累会增加慢性疾病风险。

从心理角度,情绪性进食只是暂时解压,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后,体重焦虑、健康焦虑、社交焦虑也结伴而来,再加上卷土重来的压力,会感到比之前更加强烈的糟糕感觉。

拿什么拯救情绪性进食?

1.记录情绪性进食

人们总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去吃东西,停止情绪性进食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出进食的诱因。记录自己情绪性进食的情况,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,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去避开同样的触发情境。

2.找到对待情绪的更好方式

食物确实可以告慰人心,安抚我们的情绪,治愈我们的心灵。但这个前提是在适时适量的基础上。我们应该在食物之外,找到对待情绪更好的方式。比如,当你特别想吃点食物安慰自己的时候,可以在小区里或家附近散散步。当然也有更多兴趣爱好可以去探索,比如瑜伽、画画、手工、打游戏、看书……

3.情绪性进食前先忍一忍

情绪性进食是无意识且盲目的,大脑被渴望所支配,然后做出冲动的决定。

所以,先忍一忍,冷静5分钟,问问自己,是真的饿还是只因空虚无聊作祟。如果等待5分钟后,还是想要进食,那就慢慢品尝美食,延迟我们的满足感。

4.正念饮食,好好吃饭

正念饮食(Mindful Eating),简单来讲就是专注于你所吃的食物,在内心重建你与食物之间的关系。 情绪性进食的时候,有意识地感受我们在吃什么、吃多少、吃得饱不饱。欣赏并且尊重食物,从食物中感觉到快乐而非内疚,学会去分辨真正对自己有价值,对身心有健康的食物。

5.和坏情绪和解

所有情绪的产生都是合理的,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,不要因为产生悲观情绪而恐惧或否定它。当坏情绪来临,不要试图去抗拒它,而是静静地体验它的流动,感受它的起落。

情绪性进食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,但当你一步一步开始改变,你总能拿回属于自己的饮食控制权,做情绪的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