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罗·福赛尔在《格调》一书中说:一系列微小事物的组合,确定了你在世界上的位置,其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,还有容貌、衣着、餐桌举止、休闲方式、谈吐……总而言之,风范、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。无独有偶,台湾学者蒋勋也强调过品位的必要,他说:一个人的审美水平,决定了他的竞争力,因为审美代表着整体思维和细节思维。

当然,品位不仅与个人的身份、能力息息相关,对民族和国家而言同样如此。不久前,新周刊刊发的“低美感社会”引起公众广泛共鸣,文中提出的“中国审美匮乏的十个症状”:丑形象、土味家居、奇葩建筑、非人街道、塑料设计、网红脸、伪古风、广告有毒、抖式快感、文化雾霾等现象,你我似乎总能在身边找到案例。种种“审美不得体”的现实,促使着“生活美学”的概念日趋流行。

因此有学者断言: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是未来的大趋势。时代在召唤有品位的人,有品位的生活。

饮食:人生百味,不过酸甜苦辣

品字,三个口,与味觉最为相关。中国人最在意吃,汪曾祺每到一个地方就爱逛菜市场,蔡澜甚至有言:“不喜欢美食,就不懂生”。但他说得有理,品尝食物,不仅品的是味,更是柴米油盐的生活感触,比如 “吃苦”二字,“吃”离不开口,“苦”是味觉,并不是什么好体验……但最高级的茶、食材,往往爱带点苦味,讲究“苦里回甘”:苦少不得,但总有点甜的念想。这难道不是人生吗?想来,学会吃,懂得吃,能做到一日三餐细细挑选食材,吃得食物本味,就是对生活极有品位的深入了。

衣着:过什么人生,穿什么衣

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审美观念,年轻人嘲讽妈妈们挥舞的丝巾,中年人诟病大学生们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名牌追求……无论是非,穿着是时代的名片,反映着当时的流行,但它更应该是你个人的名片,打着“你喜欢什么样生活”的标签。所以有品位的穿着,理当是“服饰为自己服务”。我们最好能先了解自己:什么样的体态匹配什么样的版型、自己更在意舒适度还是更在意款式?或潮或垮或绅士的名牌文化和自己的气场契合吗?所有选择都不是被指责的理由,“合适、合理”才是有美感的第一奥义。

娱玩:快的时代,慢下来更可贵

品位也在于心境,所以一个有质量的度假就变得重要起来:在快速的时代慢下来,切换角色,在比较悠闲的状况下体验另一种生活,去发现自然之美和人文趣事。感受如蒋勋说的:“火车一站站停下来时,每一站的月台和地名,都给你新闻播报中全然不同的感觉”,也像顾城提倡的:“草在结它的籽,风在摇它的叶,我们站着,不说话,就十分美好”……生命力的不断勃发,就在于它是一个有所平衡、有所节奏的过程。

交友:有所谓,也要无所谓

品位必是有所筛选,正如朋友在精不在多。你或许早已忘了赶过多少饭局,但总记得朋友最擅长的家常菜,好朋友总是乐于分享私人领域的那一两位。有品位的交友,在于把更多时间留给知己,适当避开不必要的社交,享受更真诚长久的友谊。

丰子恺说:“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,也不是没钱人的世界,它是有心人的世界。”相信有品位的您,也了然于心:有质量的生活态度不怕晚,总会来的。